-
- 农具曲辕犁模型 曲辕犁:由木材和铁制成,犁身呈曲线,两端向外弯曲,形似辕轮。犁头部有一根尖锐的铁头,用于犁地时刨开土壤。在圆曲犁出现之前,汉代常用的是直辕犁,但直辕犁非常笨重,需要两头牛才可拉动,到了唐代时,便升级成了圆曲犁,犁辕弯曲,小巧灵活,转向轻松,还可以调节翻土深度和角度,最重要的是省力。圆曲犁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,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。虽然现代农业已经普遍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耕作,但圆曲犁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象征,仍然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。
-
9
-
- 西汉典管笙(声学)模型 西汉时期(公元前206年—公元8年)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。这一时期,音乐不仅在宫廷中占据重要地位,还在民间广泛流传。汉武帝设立的乐府,负责采集民间歌谣和创作宫廷音乐,推动了音乐的繁荣。此外,汉代的音乐形式多样,包括鼓吹乐、相和歌、百戏等,乐器种类丰富,笙是其中的重要乐器之一
-
7
-
- 农具石磨模型 石磨:石磨作为一种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,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起源。据《谈古论今话石磨》史料记载,石磨起源于春秋战国石器时代,最初被称为“ ”到了汉代才正式称为“磨”。相传石磨是由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鲁班发明的。他通过观察和思考,利用两块石头凿制出原始的磨具,从而解决了当时粮食加工的难题。早期的石磨形态较为原始,磨齿以洼坑为主流,坑的形状有长方形、圆形、三角形等多样,极不规则。这一时期的石磨主要用于手工操作,效率较低。
-
7
-
- 黄绿釉狩猎陶壶模型 黄绿釉狩猎陶壶 汉代长期安定局面使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,这件黄绿釉狩猎纹陶壶,高32.5厘米,口径12.5厘米,腹径24.2厘米,底径12.2厘米。器身施釉,颜色棕黄,光泽匀亮。内壁及外底不施釉,局部釉面呈“银釉”状。在肩腹之间一周饰浅浮雕狩猎纹,中有对称的铺首衔环分布在两侧。整体画面充实,形象生动。 汉代陶壶上的狩猎图,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,它寄寓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像仙人一样置身于祥瑞之中,祈求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。从“祥瑞化的狩猎图”中也可以看出封建社会上升时期,社会思想已经摆脱了商周奴隶制的禁锢,艺术创作往往从社会现实生活中取材,大胆想象,构思奇妙,表现力丰富,体
-
5
-
- 农具耧车模型 耧车:是一种可将犁地、开沟、下种、覆土等工作一次完成的农具。耧车最早出现于汉代,据东汉《政论》中记载,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,俗称三脚耧,下有三个开沟器,播种时,用一头牛拉着耧车,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,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,一举多得,省时省力,故其效率可达到“日种一顷”,大大提高古代农民的播种效率。
-
-
- 粉彩描金百花不露地凤耳炉模型 粉彩描金百花不露地凤耳炉 清代。高16厘米,口径19厘米。 该瓷炉通体着粉彩,附百花装饰,双耳描金,也叫“万花献瑞图”,它的装饰都是以粉彩为之。盛开的百花有着吉祥如意和欣欣向荣之意。即绘画许多各种花卉,密布器身,使其不露底色。画工繁缛,雍容华贵,极尽奢华,有强烈的视觉感。充分显示了乾隆朝的不计成本,极尽工巧,奢华繁荣的社会气象。粉彩描金工艺始于清康熙年间。香炉是汉代丝绸之路开通,香料传到中国后出现的器物,主要作为熏衣等用,后逐渐成为香道必备的器具,并延伸为中国民俗、宗教、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。香炉款式、质料很多。宋代以后,瓷炉逐渐成为香炉的主流。到了元、明、清
-
-
- 草图大师模型 / 1
-
-
- 汉代商业街2仿古
-
-
- 简约汉代风格休闲度假大堂
-
-
- 古代酒器玉卮-西汉 玉卮是汉代的一种玉制酒器,它由半透明的和田玉琢制,盖面微凸,盖顶部圆雕出盖钮,盖钮为五瓣柿蒂状,环绕盖钮处,以勾连云纹做底纹,并高浮雕出形似翻卷的浪花柱,极具动态感。卮身呈筒形,挺拔而不失稳重,口沿及底边各有一卷云纹饰带,其间满饰勾连云纹,整洁而优雅。卮为平底,底部有三足,等距鼎立,足上琢饰兽面纹。温润光亮,显示了古代工艺的高超技艺和艺术美感。这件勾连云纹玉卮保存完整,做工细腻,设计新颖巧妙,造型端庄大方,纹饰清新华美。正是因为汉代匠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,2000年后的今天,我们才能欣赏到这件巧夺天工的杰作。
-
123456789...200下一页